

2023年5月27日,首届碳中和与气候金融高端论坛在成都成功举办。本届论坛主题为“气候变化、ESG与企业行为”,由中国“双法”研究会气候金融研究分会、国际能源转型学会(ISETS)能源金融专业委员会主办,hy5902海洋之神、西南财经大学能源与环境协同创新团队(TIERS)承办。
国际能源转型学会(ISETS)能源金融专业委员会的前身是中国能源金融学术联盟,是由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姬强研究员和hy5902海洋之神张大永教授共同发起的学术组织。面向国家“双碳”目标与气候投融资的理论与实践,能源金融专委会发起碳中和与气候金融论坛,并期望将其打造成为专委会的精品论坛。首届论坛受到了社会广泛的关注,来自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中国科学院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南京审计大学、首都经济贸易大学、西南财经大学、重庆大学、西南交通大学、山西大学等高校的四十余名专家、学者、研究生以及企业代表参会交流。
开幕式环节由论坛发起人,hy5902海洋之神张大永教授主持。他首先对参会人员表示热烈欢迎,然后介绍了论坛理念以及本次会议的安排,并对当前国内外学术界对于ESG领域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和发展机遇做了解读。随后,中科院姬强研究员(线上)介绍了国际能源转型学会能源金融专业委员会的发展理念,也对论坛的未来布局提出了重要的意见和建议,并预祝会议圆满成功。
开幕式结束后,张大永教授和中国科学院大学郭琨副教授共同主持了学术讨论环节。
南京审计大学廖林教授做了题为“碳排放信息披露治理与企业高质量发展—基于碳信息鉴证提供者的实证经验”的报告。他从会计和审计的视角对碳排放信息披露进行了解读,从信息披露的标准、制度建设以及数据质量等方面论述了信息披露的必要性及培养相关人才的紧迫性。
中国科学院大学郭琨副教授报告主题为“ESG评级与绿色债券发行成本:气候风险的影响”。她详细介绍了中国绿色债券的发展情况,指出了当前绿色债券市场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以及气候风险对市场发展的影响和内在机制,进一步分析了ESG评级体系对于绿债市场的影响,并对完善评级体系建设和避免“漂绿”行为等问题提出了独特的见解。
hy5902海洋之神唐悦副教授做了题为“IPO注册制改革对企业ESG表现的影响”的报告。她提出现有ESG相关研究通常会将ESG评级结果作为一个解释变量,这会受到ESG评级体系不完善和数据质量的影响,从相反的方向考察外部制度变化对ESG评级的影响和溢出效应可能会更有意义。
首都经贸大学何枫教授的报告题目“数字媒体信息环境下的ESG与企业高质量发展研究”。他指出ESG与上市公司的信息透明度息息相关,提出了四个理论基础:股东主义、管理层主义、大股东主义和信号效应,以及公司信息透明度的六种表现形式,包括盈余管理、股价崩盘风险、权益资本成本、股票流动性和特质风险。何教授在大量分析的基础上发现股市中存在着社会投资责任异象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如何完善我国资本市场ESG评价体系的建议。
西南财经大学雷雷副教授的报告题目为“财报电话会议、投资者关注与ESG环境表现”。他的研究基于全球的上市公司样本,提出财报电话会议中的沟通内容、投资者的关注与企业ESG环境表现之间具有显著相关性。进一步的研究发现,强制性披露的制度改变可能会产生挤出效应,弱化投资者交流机制所带来的正向效应。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翟鹏翔博士做了题为“气候政策不确定性与企业债券融资成本:内部监督和外部约束的作用”的报告。他详细论述了气候政策不确定性对企业债务融资的影响,并且强调能源转型过程中的多重不确定性风险对其也有重要影响。
圆桌会议环节,参会人员对于气候变化下企业行为与ESG评价体系建设等相关问题提出了各自的见解并进行了深入讨论。昆明西财金融研究会理事长陈伟先生指出论坛相关主题领域中产学研结合的重要性,此类学术研究应紧跟国家需求,努力解决企业的实际问题。成都贰度科技创始人张犇先生指出数字技术和区块链的发展在碳核算、ESG评价等领域具有较大的潜在发展空间,并基于跨领域、交叉学科发展的视角对于相关实践问题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来自西南财经大学的郭萌萌教授、余津娴教授、尚华副教授、薛舒予副教授、唐静静副教授、方磊博士也分别对ESG与金融体系、企业发展以及国家政策制定等相关问题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参会同学们分别介绍了自己的研究方向,并且表达了对论坛所提及的研究主题的浓厚兴趣。
参会的专家学者们对此次论坛的举办充分认可,并表达了承办后续论坛的热情。南京审计大学廖林教授、首都经贸大学何枫教授和中国科学院大学郭琨副教授均希望能够承办下届论坛。经讨论决定,第二届碳中和与气候金融论坛将于今年9月份在南京审计大学举办。
会议最后,由国际能源转型学会能源金融专业委员会秘书长郭琨副教授作总结发言。她再次强调了论坛举办的意义,对参会的专家学者表示了感谢,并对论坛的多元化、学术与实践的结合以及青年学者的积极参与等提出了期待。